1948年11月底的一个下午,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的副司令员刘昌毅正和部下们回顾刚刚结束的宿县战斗。这时,电话铃声响起,原来是中野司令员刘伯承来电。旁边的参谋赶紧叫刘昌毅过来接电话。
刘昌毅接到电话,刘伯承司令劈头就吼:"刘昌毅,你挺能耐啊,听说你发了笔意外之财,怎么不上报?等着我收拾你吧!"
刘昌毅当时惊出一身冷汗,但听到刘司令的话后,他反倒冷静下来,回话道:“司令,您不是在电话里说了嘛,您有本事您就干,我可插不上手。”
刘伯承接着对刘昌毅说道:"我说我不管,意思是你自己拿主意。不过,并不是说你拿到东西我就不管了,你得赶紧给机关送一部分过去。"
刘昌毅听完电话,笑着回应刘伯承:“放心吧,司令,东西明天一定准时送到,保证样样齐全。”话毕,他放下了听筒。
刘伯承为何突然来电要处罚刘昌毅,这其中又有什么缘由呢?事情还得从宿县那场战役讲起。
1948年11月15日,刘昌毅带领的中野第三纵队向安徽宿县发动了全面进攻。虽然这只是淮海战役中的一场小型战斗,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忽视。
这座被称为“南徐州”的小城,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它地处要冲,四通八达,是个交通便利的古城。控制了这里,中野各部队的调动和协同作战就会更加顺畅,所以这一仗必须拿下,绝不能有半点闪失。
负责这个地方防卫的,是国民党津浦路护路司令部的副司令张绩武,他官至中将。眼下,他信心十足。这座小县城里,他手下有将近两万士兵,还建了三道防线,武器设备也相当先进。三纵部队尝试进攻了几次,都被他成功击退,这让他更加坚信自己的实力。
蒋介石亲自打电话来催他打起精神,叮嘱他别掉以轻心。张绩武却直接回应道:"委员长,共产党那边进攻了好几次都失败了,我这儿您就放一百个心吧。"
张绩武虽然之前夸下了海口,但丝毫不敢大意,他亲自带队反复巡查防御设施,力求做到滴水不漏。
三纵发动全面进攻时,其实早有周密部署。为了速战速决,刘昌毅向中野请求了重型武器支援。他观察到,敌军虽然防御工事坚固,但地下掩体不多,如果炮火能在阵地中央密集轰炸,就能给敌人造成重大伤亡。
此外,他在发动进攻前发现,东门的防御相对较弱。于是,他将三纵最精锐的工兵全部调往东门,迅速炸开了城墙。
战火在城内蔓延,东门防线被攻破。张绩武的部队顿时陷入混乱,三纵士兵迅速冲入城中,与张绩武的部队在街巷中展开激战。最终,敌军被逼退到一个仓库,这是他们最后的抵抗据点。刘昌毅下令炮兵开炮,仅仅一发炮弹,仓库内的敌人就乖乖投降了。
这里原本是个存放军火和补给品的库房。败退的敌军躲进这里,居然异想天开地用面粉搭建防御工事。爆炸一发生,面粉满天飞,呛得他们无法呼吸,最后只能乖乖投降,张绩武也是这批俘虏中的一个。
宿县之战终于画上了句号。三纵顺利接手了这座仓库,面对堆积如山的物资,刘昌毅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他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好东西。
让刘昌毅没想到的是,更大的惊喜还在后头。张绩武选择投降时,或许是太紧张了,连破坏电台这么重要的事都忘了。结果,当他们出来投降时,敌人的电台依然在持续发出信号。
刘昌毅灵光一闪,望着堆满仓库的装备,马上拨通了刘伯承的电话:“司令员,我们缴获了敌军一台电台,南京那边正不停地询问情况。我琢磨着,不如给他们回点假情报,骗他们再空投些补给过来。”
刘伯承听完刘昌毅的话,干脆地回了一句:“你要是有本事就自己干吧,我懒得管。”随即就挂断了电话。
刘昌毅听到后,明白这是刘司令的默许信号。他随即命令我们的通信人员与南京的敌方进行联络。
对方还在不断询问:“你们那边情况如何,请回复,请回复。”
我们的通讯人员马上回应:“宿县还在我们手里,不过情况紧急,急需派兵支援。”
南京那边一听到有人回应,立马兴奋地追问:"你们遇到啥实际难题了?"
我们马上回应道:“前线打得正凶,敌人把我们团团围住了,眼下最缺的就是枪支弹药和各种军需品,你们有多少就给我们空投多少,多多益善。”
刘昌毅原本对这件事没抱什么期望。他想着南京那边肯定不会轻易上当,但出乎他意料的是,南京方面真的派了飞机过来,投下了大批弹药和物资,数量甚至比他们接管的仓库还要多。
刘昌毅考虑到三纵经济困难,打算私藏一些敌军空投的物资,只将仓库里的东西如实汇报给中野。然而,刘伯承很快得知此事,并发现空投物资中有大量迫击炮弹,这才引发了故事开篇的情节。
从电话里听得出,刘伯承的责备其实透着欣赏。手下有这么聪明的将领,哪个当领导的不高兴呢?